






一抹藍, 2022
墨汁、壓克力顏料、艾米莉・狄金森的詩《一抹藍》、法國水彩紙157 x 180 x 17 cm
𖡎
早期在台灣,「Drawing」曾被翻譯成「素描」,後來有些策展人則將其譯為「捉影」。然而,這兩個中文翻譯都未能完全表達我對Drawing的理解。2009年,我開始使用「塗畫」這個術語來描述我的創作形式和狀態。這裡的「塗」是一個動詞,可以指塗寫、塗畫或塗鴉。塗畫包含了所有相關的經驗領域,如私密性、非正式性、即時性、主體性、記憶等,在我的創作裡塗畫的開放性回應了我對感覺的重視。
我的「捲捲」系列作品通常由一張平面畫開始,然後經過裁切、捲曲、排列和黏貼等步驟。而作品「一抹藍」與眾不同之處在於,在完成黏貼後,我會在畫面底部進行塊狀色塊的塗鴉或拼貼,甚至在色塊旁邊加上美國詩人Emily Dickinson描述色彩的詩句。觀眾必須透過紙張的縫隙才能看到這些色塊和文字,文字成為視覺之外另一種維度的開展,有如與文字作者對話一般,也讓這件作品多了一種閱讀的趣味。
𖡎
是誰刷一抹藍
是誰塗一層暗灰
又是誰撒上點點殷紅
畫出傍晚的天空。是誰走在一日盡頭的堤岸,
踩過金色的浪花,
打濕了綴滿紅寶石的褲腳,
染上華麗的深紫,
幻化成黎明的朝霞。
- 艾米莉・狄金森《一抹藍》
𖡎
早期在台灣,「Drawing」曾被翻譯成「素描」,後來有些策展人則將其譯為「捉影」。然而,這兩個中文翻譯都未能完全表達我對Drawing的理解。2009年,我開始使用「塗畫」這個術語來描述我的創作形式和狀態。這裡的「塗」是一個動詞,可以指塗寫、塗畫或塗鴉。塗畫包含了所有相關的經驗領域,如私密性、非正式性、即時性、主體性、記憶等,在我的創作裡塗畫的開放性回應了我對感覺的重視。
我的「捲捲」系列作品通常由一張平面畫開始,然後經過裁切、捲曲、排列和黏貼等步驟。而作品「一抹藍」與眾不同之處在於,在完成黏貼後,我會在畫面底部進行塊狀色塊的塗鴉或拼貼,甚至在色塊旁邊加上美國詩人Emily Dickinson描述色彩的詩句。觀眾必須透過紙張的縫隙才能看到這些色塊和文字,文字成為視覺之外另一種維度的開展,有如與文字作者對話一般,也讓這件作品多了一種閱讀的趣味。
𖡎
是誰刷一抹藍
是誰塗一層暗灰
又是誰撒上點點殷紅
畫出傍晚的天空。是誰走在一日盡頭的堤岸,
踩過金色的浪花,
打濕了綴滿紅寶石的褲腳,
染上華麗的深紫,
幻化成黎明的朝霞。
- 艾米莉・狄金森《一抹藍》